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北斗文学社  北斗评论

浅谈莫言

时间:2014-12-04  来源:  作者:张晓娜  点击:

  2012年中国终于出现了官方认可的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当文学奖揭秘的时候,中国的网络世界沸腾了,有人巨大的失望,有人巨大的兴奋。而我本人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认识有限,我也仅仅是从电影红高粱中初次认识他,因为兴趣牵引随后我下载了红高梁文本品读,虽说不上有多了解,但认识还是略有一二。不久前当我看到凤凰网头条公布诺奖授予莫言时,我感觉到的是出乎意料的突然,好友们问我如何看待莫言获奖时,突然之间想起这个多年以前引发我浓厚兴趣的作家莫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意见分歧,让我想起索尔仁尼琴批判西方的一句话:“这世界是分裂的。”我读过莫言的作品,同时也读过其他诺奖作家的作品,在对莫言的看法上,我发现我和许多价值观相近、并在同为大学生的好友们发生分歧。阅读是个人性的,我在这里只想谈谈属于个人的感觉,并对那些价值观相近的朋友致意心灵上的契合。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莫言没有思想,这有莫言本人的公开言行作证,毋庸多言。就文学本身来说,我觉得莫言是个有才气而无灵魂的作家。尽管我不喜欢莫言的叙事和文字过于张扬,但这只是个人的爱好。灵魂同样是个与感觉有关的词,因而也是一个人难以言说的东西。但或许有一个可以检验的标准,那就是,一个作品有没有灵魂,取决于个人处于何种心境下的感受最为真实。

  当一个人在快活或平静的时候,阅读动机会比较宽容,这时你不会有心灵活动,你会客观欣赏不错的甚至让你惊讶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包括许多二三流作品,你会欣赏它的叙事和语言。而当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阅读则是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时你是处在纯粹个人的世界,你需要和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让你感觉在这个世上你还不是孤独的,你有一个伟大的同类。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够慰藉你心灵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而我个人觉得莫言还达不到所谓这般,甚至他从未打动我的内心,也缺乏人性深度和内在张力。那些对文学有很深理解力的朋友,如果在痛苦时是去读莫言的作品,而不是去读其他诗人和作家的作品,那是我理解出错。如果说灵魂不是文学的最重要元素,那只能是多说无益了。

  至于诺奖,我觉得这并不是我们评价一个人所看的直接标准,正如萨特所说,诺奖不过就是几个瑞典老头对文学的评判。萨特当然有资格鄙视它,瑞典没有产生过第一流作家,但他们却把此奖给了许多本国二流诗人,如1916年的得主海登斯塔姆,当时就是一个不出名的民族主义者,晚年更倾向于法西斯主义。

  但经过百年历程,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获得了某种崇高的权威。这种权威来自那些代表了人类良知的文学大师对它的接受。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懂得了在古老的“诗言志”传统之外,文学——这个被康德称为理性的高级审美形式——还有一个更高的使命,那就是提高整个人类的精神维度。也正因为如此,诺贝尔奖才创造了一个世纪的神话,即那些获奖作品常常能提升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增强我们被生活消磨殆尽的感觉,甚至鼓舞起我们的勇气和同情心。

  一般来说,诺奖委员会在评价西欧和前苏联东欧作家时,采用的是同一的最高的人道主义标准,因而获奖者名不副实的较少。而当他们将眼光投向东方时,采用的则是东方主义的浪漫视角。欣赏的要么是神奇道家,要么是乡间转世,再点缀一点苦难或表面的荒诞。

  对于西方人来说,面临自身社会的价值失范,东方往往便成为他们失去的地平线。当他们越来越觉得身边的生活缺乏诗意时,就会把目光投向东方,通过一个异质文化的参照,来反省他们自身面临的问题。这种谬误不是出于西方文化霸权的需要,而恰恰是出于对西方自身价值的困惑。

  现代社会最大的讽刺,大概就是这种东方人向往西方,西方人向往东方了。对东方的浪漫主义想象长期主导着西方人对东方的看法,在那里仍保存着前工业社会的传奇和荒蛮,是已经失去道德活力的西方人要寻找的“香格里拉”。在这样的期待中,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失真的文化。

  尽管新的作家仍然层出不穷,但那些曾经深入和震撼过我们心灵的作家,却是杳不可寻了。还是让时间去检验吧。当一个作家获奖后,他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全世界那些活着的大作家和批评家的审视,如果他们有兴趣去阅读这个作家的作品,他们也许会发现,那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状况并不鲜见。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残忍,穷凶极恶极尽渲染之能事,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腥和疯狂。 莫言说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大,事实正是如此,作品里总是影影绰绰闪动日本美学的魅影。莫言喜欢大篇幅写景,写景中肆无忌惮的使用通感,用混乱的色彩进行渲染,叫人看着触目惊心。莫言的文字犀利尖刻,喷散着一抹浓烈的血腥气味,辛辣而奇诡,你永远不能预知下一场残酷在何时登台,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人皮剥离,抑或者惊天动地的檀香刑。莫言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小说《红高粱》,被一直梦想拿奥斯卡奖的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后,这部小说和莫言、张艺谋一起名气大噪。刘再富称赞《红高粱》是“充满自然力的东方酒神精神的重新燃烧”,是“生命的图腾和野性的呼唤”。莫言在创作言谈中说:“《红高粱》表现了我对历史和爱情的看法。”《红高粱》是写了“青春冲动”、“爱的自由和舒畅”,但是这种“生命”的内核却是暴力暴力支撑着强权逻辑: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权利。历史是强者书写的,这就是莫言的历史观;强者方能痛快地泄欲,这就是莫言的爱情观。所谓“东方酒神精神”只不过是暴民精神,所谓“生命的野性”,只不过是暴民摆脱法的制约所释放的杀人越货的快感。莫言写的就是暴力伤害和酷刑折磨带来的肉体痛苦。批评家李建军说“莫言对暴力的展示从来就缺乏精神内涵与内在意义。

  在诺奖名单公布后,莫言的作品大卖,其中,《蛙》的销售量更已超过20万册,甚至一度供不应求。或许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莫言没有获得诺奖,可能莫言现在依然会像他的名字一般默默无言吧。不久前朋友告诉我原来沈阳有个莫言题词,一开始看过但不知道是谁, 现在莫言出名了, 很多人开始照相留念 ,我想这就是差别吧。我高中的时候在学校书店挑书 ,看到了他的一些作品 ,拿出来翻了一下 ,觉得不是很喜欢, 而且能看的书那么多 ,就没有关注过他, 直到前阵子他获了诺奖才再次想起有这么个人 ,也不会再去刻意看他, 毕竟其他好的作品太多 ,我们没必要被一个诺奖牵着走。

  我个人觉得莫言并不比贾平凹余华水平高明在哪,与贾平凹相比,贾平凹更有能力透过现实看到文化和人性,他的小说总是以超出现实,不被现实所囿而高人一筹。而与余华相比,余华以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对于单单只有莫言获诺奖我表示郁闷。

  以上只属本人个人观点,并未对莫言老先生有任何的不敬之心。敬请谅解。

  张晓娜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浅谈莫言
本文地址: /beidoupinglun/3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