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河湟草文学社  书苑情思

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璧

时间:2014-12-04  来源:  作者:倪金艳  点击:

  ( 青海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台湾知名学者、评论家、编译家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既是一部自传体文学,也是一部国家民族史的记录,一经出版便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追捧。学界对作品内容解读已颇多,本文主要从文本价值角度切入,探究《巨流河》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而更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审美经验。

  关键词:《巨流河》 学术价值 艺术价值 审美经验

  《巨流河》是86岁高龄的齐邦媛先生的晚年之作,作为著名的作家、学者、译者的齐邦媛,耄耋之年竭尽全力、呕心沥血的《巨流河》承载了一生漂泊沉浮的经历,并以恢弘阔大的手笔,记录了中国二十世纪这“隐藏巨大悲哀”[1]的沧桑历史;不仅写到了政治领袖齐世英一生苦苦的政治追求,也写到了爱国将领张大飞为国捐躯;不仅呈现了以朱光潜、钱穆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恪守传统的“士”精神,也展现了在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普通女性坚韧的生存状态。无怪乎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称“这是一部惆怅的书”。它融汇家国情仇、人生感受、哲理思考、政治见解、求学教学于一体,而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它“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2]“一个跨越历史、从千年之泪里淬炼出来的清明而有情的声音……”[3],可以堪称经典作品。

  除却《巨流河》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引起强烈的共鸣外,多元化的历史眼光同样是本书献给我们的审美体验。《巨流河》是齐邦媛先生的自传体、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叙述、也是研究台湾文学发展轨迹的宝贵资料;与此同时,作品的“长河结构”、温婉节制的语言、前后迥异的创作风格都给读者启发。本文以它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为切入点,进行探究,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延长审美经验。

  一、《巨流河》学术价值的探微

  中国史的洪流与沉浮其中的人和事,使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到“目击成诗,遂下千行之泪”这句评价杜甫诗歌的话语。它是作者一生漂泊的辛酸之泪,是其父政治追求失败告终的无奈之泪,也是朱光潜、钱穆等坚守知识分子底线反遭迫害的失意之泪,更是刻满弹痕的沧桑之泪。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多是从社会历史内容,爱国人士、知识分子爱国精神进行分析,本部分抛开常被谈及的角度,从多元的学术价值进行探究。

  首先:这是一部学术性的自传。

  “自传即作者对自己的生平、经历、性格、美学观点、创作动机的自我回忆的的记录。它是作者自我反思的轨迹,是作者内心历程的外在投射。”[4]《巨流河》讲述了齐先生自出生至耄耋之年的一生经历。出生时的气若游丝、先天不足—四处漂泊求学—偶然机会辗转台湾;从辽宁的巨流河—台湾的哑口海;从南开中学—武汉大学—台北大学;成长、求学、教育、恋爱、结婚生子,从教师—公务员的身份转换……作者近一生的里程,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细致入微的描述出来。柯尔律治说过“任何人的一生,无论它有没有意义,只要如实的讲述出来都将是有益的或引人入胜的。”[5]齐先生被称为“台湾文学之母”,通过阅读《巨流河》,用传记研究法,某种程度上说,利于更深入的领会作者其他作品的价值,这无疑是重大意义的。

  与以往自传作品不同,《巨流河》作为回忆录式的文学作品,纪实性、学术性极强。翻看本书的参考书目,将近五十本书,包括访谈录、大事日志、历史细说、战争记录……资料收集整理的丰富性、可靠性不言而喻。辅之以作家严谨的逻辑思维、“崇真重实”的创作态度,无形中增加了作品的科学性深刻性与学术性。这也是《巨流河》学术性自传吸引读者的一大原因。

  其次:以台湾女性学者的第三只眼,看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

  一位知名学者曾经说:对于历史,只看一本书是危险的。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到审视二十世纪的动乱中国史。任何一个阶级书写适用本阶级的历史书籍,都会不由自主的打上本阶级的色彩,这就难免造成一些偏颇。《巨流河》以一位女性知识分子的视野为经,动乱时代为纬,细腻委婉的记录了这段时间的历史大事如郭松龄起义、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学潮运动、国共内战、国民党发展史……并且一些政治事件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或其父的经历,给作品增加了一层真实的色彩。齐邦媛坚信“激进和理性只有一线之隔”[6],因而处处保持理性,在书写上世纪的历史时多一些客观陈述,少一些主观的抒情,多一些冷静的叙述,少一些浮华的描绘……以女性知识分子第三只眼客观公正的书写历史,为我们全面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增添了资料。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说,写自传的动机是“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巨流河》这本自传体文学,写出了风云突变的二十世纪中国面貌。

  最后:研究台湾文学发展轨迹的宝贵资料。

  大学毕业后,前途茫茫,工作爱情皆无着落,这是齐邦媛先生的处境。偶然的机会经马廷英先生推荐来到台湾当外文系助教,此后便与台湾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小的助教—中学代课—中兴大学组织外文系—进行文化交流—翻译台湾文学为英语—进军世界文坛—国立编译馆公务员,利用各类刊物普及文学教育—编选改革文学教科书—成立国家文学馆……从以上链条中,我们可以看到:齐邦媛先生身体力行的推动台湾文学发展,以另一个角度审视,也呈现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史。在国际会议舞台,在两岸三地作家交流中,齐先生对什么是台湾文学进行肯定与阐释,将赖和、吴浊流、白先勇、袁琼琼、潇飒等一批台湾作家编入课本,翻译介绍到国外,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贡献有目共睹。因此称其为“台湾文学之母”,不足为过。仔细阅读《巨流河》,一段台湾文学发展史清晰明了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巨流河》无论是作为自传研究来研究齐邦媛先生生平及创作,还是作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资料的补充,亦或是作为探究台湾文学发展轨迹的宝贵材料,都具有科学的价值。深深挖掘作品学术性,为全面的认知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巨流河》的艺术价值探究

  广受好评的《巨流河》,除却多元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也是一大亮点,可以称之为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璧。对于艺术价值,我们主要从作品的“长河结构”及温婉节制的语言,这两大特点进行分析探究。

  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指一部作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作品本身的结构特点、叙事技巧及所反映的民族性、地域性。《巨流河》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无疑是艺术价值的题中之义。

  第一:“长河结构”恰到好处的应用。

  “长河结构”是长河小说的典型结构模式。长河小说即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七卷序言中写到“在我看来,约翰•克里斯多夫始终像是一条长河”[7],长河小说由此得名。以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为线索,清晰明了、像长河那样一气呵成。“长河结构”也因长河小说而被大家熟知,成为二十世纪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

  巨流河是辽宁确确实实存在的河流,这是地理水文概念,同时“巨流河”也是一条人生的长河。齐邦媛先生的一生求索、不停漂泊恰似一条长河,奔流不激,滚滚前进。本部小说以齐邦媛成长、求学、恋爱、婚姻、教学、追求文学理想等为线索,将张作霖、张学良、齐世英、郭松林、陈纳德等政界大腕融汇其中,同时也写到了张伯岺、朱光潜、钱穆、闻一多等知识分子的坚守……一切的一切都汇聚在“巨流河”内,满载着忧与乐、苦与痛、挫折与失败,滚滚前行注入哑口海,如今诸多历史人物都已作古,风云变幻也抵不过沧桑岁月,“一切归于永恒的宁静”[8] 。整部作品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讲述了自己长河般的诸多经历,条理清晰明了,一气呵成。

  除却全文结构布局及作家经历如同一个长河,该作品的题目也也别具内涵。以“巨流河”为书名,则是采用了象征手法。象征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具体事物或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的概念、思想情感。恰当的使用,可以使文章立意更含蓄深刻,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延长审美空间。“巨流河”是辽宁存在的实际河流,本作品以“巨流河”为题目,象征着人生长河,凝聚了人参诸多意义与其中,在这条巨流河里,我们读出了作者忧愁苦多的一生,辗转多半个中国,疗养院隔离、随同家人一起躲避战乱、目睹亲人相继离世……将自己辛酸泪水化作汩汩河水,洒向巨流河。作品虽读完,酸楚萦绕心间,久久不息。

  第二:温婉节制的语言风格。

  海哥德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巨流河》所包含的多元内容皆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作品里张大飞的英年早逝、齐世英奉献了一生的政治仕途、躲避战乱中亲人离世,无不是催人泪下的材料,但齐先生以内敛温婉的处理方式,呈献给读者。又如描写日军侵略的凄惨,只是用盖家小兄弟懵懂的话语表现出来“我不知为什么,我爸爸的头挂在城门楼上”[9],杀戮的惨烈,淋漓尽致的显现。多种因素的综合交织,造就了如此温婉节制的语言特色,我们具体分析。

  首先:持平理性的的人生原则。

  齐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的人生原则是不抱怨、不诉苦,自己人生不需要不断地向他人解释,这样太苦,也没有具体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竭尽所能做好分内的事,豪不抱怨,这是作者坚持的人生原则。“欢乐苦短,忧愁实多”;“我从小就懂得忧愁,睡觉总不安稳”[10];即使是母亲教育学习也是“要不好好读书,你爸爸就不要我们了”[11]……不愉快的经历,悲悯的性格形成了作家持平理性的价值观念,反过来又促使作家在叙述是用采用节制的语言特色,而非瀑布般宣泄。克制情感的一泻千里,可以说是作家有意而为之。饱读诗书、深厚的国学功底、熟谙儒家文化“礼”之精要,加之母亲温文尔雅性格的耳濡目染,对持平理性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人生波澜起伏后的沉淀。

  见过了生死离别,谁还会在乎短暂时间内的分离;下棋的人走了,谁还会在乎红尘外的一盘残棋?同样的道理,待齐邦媛先生写《巨流河》时,已经是86岁高龄,虽笔者不辍,但作品较之前期,更加沉着、冷静、客观。

  出生之际已是先天不足,多病多灾,继而患病住进疗养院,与家人隔绝;战乱频发的社会,是齐邦媛不得不由东北躲避到关内,从辽宁迁到华北再到重庆、武汉;与知己张大飞的生离死别、爱国将领、普通民众惨遭杀害……数不尽的传奇变数,说不清的人生遭遇历练了作家坦坦荡荡的胸怀。看淡了生死、看轻了磨难,沉淀的是冲和宁静。一生波澜起伏,老年之际回忆起来,更多了一些静穆、安宁。如同暴风骤雨后,多是明媚的阳光,恬静自然。

  最后:深受基督教影响。

  知己张大飞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期待着在军营中传播基督教;母亲也是基督信徒,三十五年间将《圣经》捧读万变;作者自身同样是基督教信奉者,董其政伯伯赠送自己结婚礼物便是一本大字《圣经》。受基督教精神和教义的影响,自然而然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节制与温婉。

  在基督教众多教义和精神中,博爱、宽容、赎罪、忏悔、谦卑、恪守、节制……这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一切有定期,万物有定时,生死均有时。怀揣一颗忏悔之心,保持谦卑的精神,节制情感、宽容博爱对待自己及他人。这些思想观念无意中影响作家创作。所以用节制的情感、博爱的理念写作《巨流河》,最终形成温婉节制的语言特色是预料之中。

  《巨流河》的艺术价值,可圈可点的地方颇多,我们仅对“长河结构”与温婉节制的语言特色进行剖析。对于作品前后不同的审美感受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思挖掘。

  通过对《巨流河》多元学术价值与丰富的艺术价值的分析,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是接受美学的概念,审美是接受的活动。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学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12]这就提醒我们,文学作品意义的生成需要读者的介入。而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往往会含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能否满足期待视野,关乎着对作品的评价。

  我们从《巨流河》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的深入分析,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的理解文本,一是内容情感的领悟,二是从文本形式、结构特点、语言风格加深理解,从而提升审美经验,满足阅读期待。

  一部读不尽的《巨流河》承载了历史的风云变化、生命的沉浮变迁,它既是齐邦媛先生一生漂泊不定的自传,也是台湾文学萌生、发展、演变史的呈现。对于生命的长河:生者默默,死者无言,一切复归于平静。像冲进哑口海的波涛,音灭声消。将近九十岁的智慧老者齐邦媛先生,以节制冷静客观的笔法,为读者奉献了一部文学盛宴。渡不过的巨流河,读不尽的《巨流河》,不愧堪称经典的巨作。通过本文,我们探究了作品多元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从而为更深入的理解《巨流河》,提升审美经验,奠定了基础。同时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以学术性写作自传的文学范式,丰富了自传体的艺术样式。

  参考文献:

  [1] 齐邦媛.巨流河•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1:1.

  [2] 、[3]王德威.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M] .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1:388.

  [4]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2.

  [5] 柯尔律治.柯尔律治给T.普尔的信《信札》.伦敦,1895,卷1,4.

  [6]、[8]、[9]、[10]、[11] 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1:173,371,27,13,13.

  [7](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M].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92.

  [12]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84.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导言”.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双璧
本文地址: /shuyuanqingsi/40031.html

更多>>社团动态

一梦文学社联系方式_

一梦文学社联系方式_

最新上传

社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