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大学诚邀您的加盟
点击关闭
励志大学官方微信
点击关闭
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人生感悟 > 朱元璋赐赏牌坊的风雨640年
05
29

朱元璋赐赏牌坊的风雨640年

  朱元璋赐赏牌坊的风雨640年

  640 年前,即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的第四年,在当时的长乐县棉洋约 (即今五华县棉洋镇)雄伟而美丽的天柱山下的玉泉水边,竖起了一座高约4.5米、宽约3.8米,主体为石柱、石梁、石匾等构成的牌坊。石匾长约1.8米、宽约0.5米,从右至左镌刻“皇恩宠锡”四个大字,左边竖直镌刻“明朝洪武四年恩封”八个小字。(朱元璋传世的励志诗歌

  五华县方志办存清朝编篡的《五华人物传》首篇《陈秀甫》传中记载,明朝开国,陈秀甫以功 “封光禄大夫”,“奉旨赐建牌坊,并颁大铜鼓乐器,以资表扬”。史料证明,这座牌坊是朱元璋为表彰明朝开国功臣陈秀甫而赐建。这在当时只有三千人左右的长乐县,是一项重大的事件。而这座牌坊,是迄今为止,梅州市境内唯一有据可查的由皇帝为朝廷命官赐建的牌坊。(www.lzdaxue.com)

  陈秀甫 (?—1395年),元朝末年出生于长乐县横流渡万塘埔,即今五华县安流镇万塘村。陈秀甫少年时代,正处于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潮起云涌。 陈秀甫秉承陈氏先祖“德为先、重教化”的理念,胸怀大志、揆文奋武,忠义刚勇、乐善好施,持身治事、克遵典型,为地方父老所爱戴,年青时代就成为闽粤间反抗元朝外族统治的社会团体首领。(励志诗歌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部队征伐福建、广东等地,陈秀甫筹集了4 亿多市斤粮食献之。随后,他又参与了征剿边境匪寇等多场战役,取得战功,与兄均甫、弟祥甫因功觐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朱元璋见陈秀甫兄弟才貌超常,文武兼备,敕赐陈秀甫兄弟“难兄难弟”的称号(“难兄难弟”非今意,乃称兄弟俱贤)。朱元璋建国后大封功臣,陈秀甫获敕封光禄大夫,赐田碣石,并获赐建“皇恩宠锡”牌坊。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陈秀甫率领军队到惠来葵潭堡山区剿匪,不幸中伏,以身殉国,葬于今惠来县葵潭镇。

  史料记载,陈秀甫明初受封光禄大夫后,曾荣归故里,“自建立生像祠于棉洋约天柱山下,并鼎建玉泉寺庙相连。祠门竖立圣旨牌坊。此不特名扬一时,实徽著千秋。”

  建设陈秀甫生像祠的地块,其地势发自天柱山,起伏延展,气势磅礴,至玉泉寺旁隆起一小圆丘,恰似猛虎卧地,其尾巴则弯回前面卷曲绕回。为何要在生像祠前建一个寺庙?原来,陈秀甫除为在闽粤境内的朱元璋征南部队提供粮食外,还曾运粮进京 (南京),当时沿途治安不好,一路波折,但最终平安,受到朱元璋的嘉奖。陈秀甫信奉佛教,将归劳功于佛祖,有此“因缘”,自建生像祠时,鼎建玉泉寺庙相连,以为纪念。其中玉泉寺联语中有“肖马唐”,则为京官肖给事、马郎中和唐和尚,均为协助陈秀甫的有功之人。从建成陈秀甫生像祠开始,陈秀甫裔孙到该祠祭拜,均先拜玉泉寺佛祖,再拜祖宗。农历四月初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寿诞,所以,陈秀甫裔孙祭拜先祖的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祠、寺相连,先拜佛祖、再拜祖宗,据查均是全国唯一。

  当代,陈秀甫裔孙有九万多人,分布在五华县安流、棉洋、横陂、梅林等镇,还有外迁本省海陆丰、广州及四川、重庆等地。崇文重教是陈秀甫后裔的优秀传统。解放前,一个小小的半径青龙寨,就办了3间小学。由于读书方便,男童入学率几乎高达百分之百。当代著名作家陈国凯就从这里走出山门。原国家农业部部长陈耀邦,曾任蒋介石专机机师、后任国民党空军上将的陈南桴,也是陈秀甫裔孙。

  近年来,五华县加强了对陈秀甫事迹和朱元璋赐建“皇恩宠锡”牌坊的研究和宣传。2010年12月30日,朱元璋赐建“皇恩宠锡”牌坊和陈秀甫祠,被五华县政府批准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嘉应学院副教授丁思深赋诗赞颂:“天柱灵奇一脉孚,相仍德义壮门闾。勤王献饷辎车急,仗钺征凶虎令呼。翼轸旌旗扬大义,蛮夷毛羽走平芜。轺轮稳驾朝京去,一品荣衔锡大夫。”2010年12月16日,梅州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考察了朱元璋赐建牌坊,认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条件建成高标准的文化旅游胜地,建议当地高水平进行建设、开发。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的建议,已被当地政府接受,列入当地的建设规划。

朱元璋

更多人物信息请关注:朱元璋专题

  • 推荐:人生感悟之父爱无言
  • 推荐:父爱“爱你在心口难开”的人生感悟
  • 推荐:感悟人生沉默背后的亲情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朱元璋赐赏牌坊的风雨640年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renshengganwu/48224.html

    人生感悟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