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 励志文章 > 励志文章 > 人生不要害怕从零开始
11
12

人生不要害怕从零开始

人生不要害怕从零开始

  
  这位刚刚升职的维亚康母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坦言,自己20年前出国的动机很感性,就是想周游世界。20年来,出国留学,在美工作,回国创业,一直到今天的职位,她认为期间充满了偶然和机缘:每一段经历都像一颗珍珠,无论精彩还是黯淡,只要靠勤奋和执著,就能串出人生的美丽。
  
  中学时,我想成为女大使。考上外交学院念大一,想到联合国工作。这就必须先走出去,再实现愿望。大二那年我就准备自费留学,虽然学校认为不可能,我还是考了640多分的托福成绩,自己申请到了奖学金。1985年,我成为全校第一个踏出国门的人。后来我很清楚,所有这些超乎常规的努力,都是因为我认为别人不能替我说NO,只要世界没有说NO,我都可以有机会争取。
  
  去美国时,我是当时那趟航班上唯一号啕大哭直到飞机落地的人。男友分手了,父母分别了,身上只有50美金,两只箱子比我还大,更重要的是没人能预料到中国能发展到今天,心里恐惧的是这辈子难得再见父母了。到达美国正好半夜三点,我在牛仔酒吧坐了一晚,在那里我告诫自己,我为理想而来,从此以后每一个挑战我都必须把它当作快乐。
  
  事实上,早年的经历非常大地锻炼和塑造了我的性格。记得小时候练武,在武术队常常慰问工农兵,我们给陆军表演时开过坦克,给空军表演时坐过米格-21。那么小的年纪就经历了别人无法经历的生活,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所以今天我常说,聪明人很多,胆大的人太少,我就是少数的胆大的人。
  
  1987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联合国总部工作,在公共信息部负责制作电视广播节目《联合国呼唤亚洲》,并担任主播。3年后,又在纽约市专业律师事务所负责开展中国业务,代表中国客户参与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工作。
  
  这段生活舒适而轻松,最重要的是遇到了我的丈夫,当时在标准普尔的汪潮涌。婚后我们经常驾车游历美国,或者与好友谭盾、崔健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咖啡馆聊天。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不是我们最后的选择。
  
  1993年机会来了,汪潮涌被摩根士丹利派驻回国,负责中国公司股票融资业务。我也一块回来了,事业从零开始。记得很清楚,1994年自己是身怀六甲在美国博雅公关公司面试的,而且是从经理职位上,在对公关、对国内市场全无经验的情况下开始打拼。(励志 www.lzdaxue.com)但发展速度很快,3年后就升任为董事总经理。
  
  在此期间,我主要为英国石油公司、英特尔、菲利普-莫里斯等知名跨国企业策划进入市场的战略。我的好奇和学习能力让我从客户身上偷艺到许多行业的关键知识,比如后来在维亚康姆对媒体产业的运作,我就从当时的客户(也是后来的竞争对手)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受益多多。
  
  这个时候,期望打开中国市场的维亚康姆注意到了我,先后多次想挖我过去。当时自己比较犹豫,汪潮涌一遍遍鼓励我,说传媒是一个朝阳产业,而且去维亚康姆是超越自己的一次机会。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一开始实在艰难。当时维亚康姆在中国只有位于中粮广场一间办公室,员工只有6人。最令人不安的是,世界传媒巨擎在中国市场不认识维亚康姆,有人甚至把我们当作一家生产酵母片的药厂。
  
  不过,自己习惯了从零开始。1999年4月来维亚康姆负责MTV后,一个月后就拿到了CCTV-MTV音乐盛典的批文,MTV的品牌能和中央电视台联系在一起,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当我打电话汇报时,亚太区的总裁从电话那边传来了一连十几声表示极度兴奋的感叹词。在此之后,维亚康姆连续4年成功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CCTV-MTV音乐盛典。
  
  MTV是一个通过音乐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我把自己定义为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的兼职文化参赞。我们董事长雷石东说过,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就是双赢,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如果只是一方得利,另一方是失利,就做不长久。所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跟中国政府、广电集团和中央电视台交流,可以给合作伙伴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
  
  2002年雷石东访华,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推动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我借此积极展开工作,在维亚康姆中国没有赢利的情况下,向总部申请了100万美元,2003年促成了中国最大的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纽约林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音乐厅等四地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我从来不偷懒。你可以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但你不能说我没有尽力。不去尝试,机会是零;去努力了,就有50%成功的机会。人生就是由每一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危机的处理和每一个销售的业绩组成的。如果你在小事情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和你的一生中,一定是一个苟且的人。对于刚刚归国和正在归国的留学生,我有两个忠告:第一,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害怕从零开始;第二,一定要回归社会,融入现实环境,不能总是把自己孤立成一个外来者。
  
  这么多年来,闲暇之余也会舞剑放松一下,有时候,我爱人汪潮涌如15年前一样吹笛伴奏。此情此景,正像有次他对媒体所说:这的确代表了我们的心境,笑傲江湖、侠士风尚,我们从中国到美国去逛一圈,现在又回到中国的商场上,其实心里支持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江湖的一种豪气。

成长,没有捷径可走

  
  在冲绳岛,有一个年轻军人的妻子,她用剃须刀片割破了手腕,被送到急救室。后来,咨询师在病房见到她,问她为什么这么做。
  
  女人:“这个地方让我觉得无聊和乏味,我一刻也不能忍受了,你们必须把我送回国内,要是还待在这里,我还是会自杀的。”
  
  咨询师:“是什么让你觉得那么痛苦呢?”
  
  女人:“我在这里没有一个朋友,我一直很孤独。”
  
  咨询师:“这确实很糟糕,可是你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
  
  女人:“因为我住在冲绳岛该死的居民区,那里没有人说英语。”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不驾车去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军人妻子俱乐部,在那里结交朋友呢?”
  
  女人:“因为我丈夫白天开着车去上班。”
  
  咨询师:“既然你白天很孤单和无聊,为什么不开车去送丈夫上班呢?”
  
  女人:“因为我们的汽车是手动挡的,不是自动挡的,我不知道怎么开。”
  
  咨询师:“你为什么不学习驾驶变速挡的汽车呢?”
  
  女人:她盯住咨询师说:“就在这种道路上学习吗?你一定是疯了。”
  
  其实,她有很多选择,是她自己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了。(励志 www.lzdaxue.com)她无意识当中采用的策略就是推卸责任,不肯面对问题。
  
  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看到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呢?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的专业不好,老师在学校也没有教会什么真本领,或者现在社会太腐败了,找工作都是靠社会关系,所以现在只能在家待着啃老;工作不顺利,是因为老板脾气不好太苛刻了,经常吹毛求疵,或者同事挺各色的,很难相处,所以现在只能被迫辞职;婚姻不顺利,是因为配偶变了,不再像之前那样温柔了……所以现在只能选择离婚。
  
  此类论调比比皆是。我们面对问题逃之天天,似乎那样就可以心安了,岂不知,那样也许会失去成长的机会。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个人看到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了。但是,蝴蝶的身体很臃肿,翅膀总是紧紧地贴着身体。
  
  这个人期待着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以后的时间,都只能很可怜地带着臃肿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爬行,它永远也没可能飞起来了。
  
  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这是上天的安排,它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压到翅膀,这样它的翅膀才能获得力量,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我们的生命中需要奋斗乃至挣扎,如果生命中没有障碍,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强健,我们将永远不能飞翔。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回避痛苦,只能带来更多的痛苦,而经历痛苦,才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成长,没有捷径。

  现在问自己,你该坚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

  1. 立刻,马上,坚持,不放弃
  2. 我想告诉你坚持的秘诀
  3. 坚持的力量
  4. 坚持就是相信梦想和奇迹作
  5. 坚持,有时就意味着成绩
  6. 我们失败,只是因为我们不再坚持
  7. 羊皮卷之三: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8. 坚持就是胜利
  9.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10. 坚持的名言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励志大学将对私自转载者追究法律责任www.lzdaxue.com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人生不要害怕从零开始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lizhiwenzhang/19368.html

励志文章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