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语言华丽中富有诗情画意,活泼中不失深邃,朴实中充满真诚。2000年,他在悉尼奥运会的直播[3] ,他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频道主持人。" />
励志大学诚邀您的加盟
点击关闭
励志大学官方微信
点击关闭
最新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励志文章  励志人物 > "蒙古汉子"白岩松:风格评说
11
29

"蒙古汉子"白岩松:风格评说

  "蒙古汉子"白岩松:风格评说

  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白岩松主持风格)他的语言华丽中富有诗情画意,活泼中不失深邃,朴实中充满真诚。2000年,他在悉尼奥运会的直播[3] ,他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频道主持人。朴实无华、一身正气,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实实做人。 自1993年以来,先后采访了近500个“东方之子”,弘扬了改革精神,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成为中国直接采访时代人物最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励志故事

  白岩松的创作个性和主持风格主要体现在选题、材料运用以及语言表达三个方面。

  一选题贴近时代脉搏

  选题整个节目组共同的工作,但主持人在选题中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选题如果是主持人有感而发提出来的,主持人对节目的把握性就可以做到更强了。(www.lzdaxue.com)

  白岩松的选题反映出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迫切关注,以及对社会、对生活、对群众的深刻了解。同时,选题也给予他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他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另外其正直、热情的秉性和品格也得到了极大体现。正因如此,节目主体内容才极大地感染了观众,唤醒了人们的良知,是他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白岩松的选题范围非常广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胸怀和情感。

  选题中有时效性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时事,比如在《面对面》对云南丽江地区发生地震的报道中,他拨通灾区点话询问:“有没有余震?有没有新的伤亡?昨晚受灾群众怎样度过?受灾群众情绪怎样?得到了哪些支援和帮助?最急需得到的帮组是什么?整个受灾群众涉及到多少?最准确的受灾人数?死亡多少?还有什么要向全国观众说的?……”一连串殷殷关切的问题把观众和灾区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选题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比如环保类体裁的内容,在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他谈土地的荒漠化;全国环保大会召开之日,他议论我国环保的重任和对世界的承诺;经济类的内容包括股市的分析……

  此外,还有对大众百姓生活哲学的思考,比如,“面对贫困”、“体验幸福”、“敬业精神”、“大学生家信”……

  二、材料运用合理得体

  在议论中,白岩松表现出强烈的思辨色彩,分析透彻,见解独到,这除了由于其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外,还源自于材料的合理运用。因为面对文化层次各不相同的广大观众,不管你有多么深邃的思想、多么正确的观点,都必须遵循大众传播的创作规律,如果不注意寻找与观众贴近烦人角度,不讲究切入点,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何况现代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已由“量大”进而要求“资深”,不满足于只是信息的平面增加和单纯的量的堆积。在《面对面》中不难看出白岩松是有心人,占有信息多,积累丰厚,尤其对材料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潇洒随意,实则颇为用心下力,有不少厚积薄发之作。

  先说议论的切入点,他往往从贴近性、相关性、体验性几个角度入手。这几个角度有不同的侧面,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情”

  贴近性,是指从老百姓身边的事说起,因而显得亲切自然,像白岩松在《面对面》中谈到的中学生拥有自行车调查的哄笑,小学生讥笑贫困同学的歪诗及小姑娘愤怒的目光,凸现这些细节引起观众的注意,随后的议论自然会和细节一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性,是指从本次节目内容中觅到的内在逻辑角度,或由当天某一重要新闻引发,顺应观众的思路和感受,显得流畅统一。如“体验幸福”的议论,是紧跟在《东方之子》采访画家黄永玉之后,从凤凰城的宁静引到女作家方方对生活的感受再生法开的;关于环保问题是有当天召开的环保大会为议论契机的。

  体验性,是指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体验做引子,易于引起共鸣,显得真切感人。如从回忆十几年前父亲看病的经历谈医德,由居民楼停电引发人际交往的思考等等。这种个人体验性的角度,既要敢用,又要慎用、善用,个人体验的情感是启发观众思考的感性因素,它比从理性到理性来得轻松、润滑,但必须在“小我”中见“大我”,才能发挥人格力量的作用。这一点白岩松把握得比较好,没有自我欣赏、自我炫耀之嫌,因而每每在节目播出之后,会听到人们的回味和赞赏。

  再说材料的运用,白岩松很少就是就是论事,即便是“一事一议”也绝少泛泛而论。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去探究,其视角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都令人信服。比如河南公共汽车售票员举手两元钱引发的官司,他从6个方面做了论述:一为孙红星(原告)叫好;二为有法可依叫好;三为当地法院受理了这个官司叫好;四为双方认真的律师叫好;五为开庭时有那么多观众旁听叫好;六为“规定”在法律面前低头叫好。这些议论不仅说出了观众的心里话,更有观众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意义所在,难怪观众认为白岩松的议论角度新颖、见解深刻。

  对错综复杂的事物,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那种“多事一议”的论述,有许多新鲜的信息,为观众提供事件的大背景,给人以较为开阔的视野,使你尝到一种俯瞰的快乐或警觉,眼界的提升使人学会以理性的目光透视事物。也许这正如白岩松所追求的“哲学思考就是深藏在这样直白或易于接受的形式里”。譬如关于环保问题的议论,他首先提供了一个对比的数字:“中国人重视环保是在人均收入400美元时开始的,比起发达国家人均3000美元开始重视是早的”。接着又给出一个以前不就还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却不容乐观的数字:“淮河流域不就钱关闭了造成淮河污染的999个小造纸厂,不过这些厂造成的污染只占淮河污染的7%~8%。”紧跟着,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00年使淮河变清。”这些小至一条河,大至国际,近至将来的信息,材料丰富,说服力强,耐人寻味。以上两例,不难看出白岩松惯于运用简洁有力、环环相扣的材料造成论述的逻辑力量,精心选择、巧妙安排的信息之间的对比、衬托和强化,激活观众的思索,给人以参与感。从中看到白岩松在《中国广播报》编辑生涯中所下的功夫,以及他特有的悟性。

  三、语言表达生动得体

  有了好的选题,有了对内容独到的构思,还需要表达的功力,方能实现传播的目的。观众讨厌主持人重复官话、套话,要听主持人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因此,在忠实于新闻工作者职责的前提下,主持人必须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说出应该说的话。白岩松在语言、体态语、手段方式上都有所用心,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白岩松有相当不错的文字功底。这几年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时间又使他在书面语和口语的结合上搜索出一些经验。他的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流畅,还特别注意具象与抽象的结合,故事与哲理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口语与文学语言的结合。其中的思想含量、精辟的概括、别具一格的比喻,都颇具色彩和味道,一种语言的魔力耐人回味。试举几例。

  在议论外国女老板罚中国雇工下跪一事的结尾,他的语言铿锵有力,振聋发愤:“曾经的贫穷不该是我们觉得比别人低人一等的理由,金钱更不是使我们双膝发软的原因。我要说,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站直了,别趴下,更不要跪下!”

  谈防止荒漠化的结尾,他巧用“尊老爱幼”这一成语,赋予独特的新解,从而强化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环保责任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那么把他放在我们面对的坏境中也同样适合:“尊老”,就是要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青山绿水在我们手中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包括那些文物不受侵害;“爱幼”就是要有长远眼光把今天的青山绿水更好地交到子孙的手中,甚至让他们忘掉“荒漠化”这一曾困扰过他们祖先的词汇。

  在谈论人们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时,他动情的说:其实幸福就是像水一样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流过,就像一杯好茶,亲人的一张笑脸,午后一抹温馨的阳光,半夜下班时万家灯火中为你点亮的那盏灯。

  这一席话很是撩人的,仿佛在你浮躁的心上吹过一阵清风,使你沉静、平和。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语言“文学味儿”太浓了。这里我无意为“文学味儿”下定义,只是觉得电视语言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与文学划清界限,主持人的语言更不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中的“大白话”,而且不要一提语言的文学性,就想到花团锦簇的辞藻堆砌。我认为,从语言表达和传达效果看,能让观众迅速理解,且极易唤起切身感受,引起注意和兴趣,亦即能引起“参与感”的语言,就是适于电视传播,也是主持人所应掌握的语言。主持人语言是要求“口语化”,但应该是经过加工的,汲取书面语准确严谨、集中凝练等长处的“书卷体口语”。

  白岩松还十分在意主持人语言所应具有交流感,喜欢用富有探讨商榷口吻的疑问句,而不直接下结论,不居高临下,显得平等显得平等尊重,吸引你参与思考

  一次有朋友用电脑给母亲写信引发的议论中,他问:“搞科技真的能代替一切吗?”“现在时兴电话拜年,恐怕不能取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吧?朋友、亲人可能更愿意看到你的笑脸,哪怕是一声叹息。……在大踏步前进时,是否应该丢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他用疑问的方式强调了正面的观点,隐含着结论,却比直陈局更富有波澜,亲切而又意味深长。

  语言,始终是主持人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内容达到表达方式(包括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两个方面),紧紧伴随着有声语言的体态语,它们共同构成吸引观众的“语言场”‘产生立体的屏幕效应。白岩松的口语表达与其思维的敏捷、文风的严谨相适应,语速快捷而不失稳健,用词犀利又不乏风趣。他在整体偏快的谈吐中注意到张与驰的节奏变化,扬与抑的对比映衬,做到了快而不乱,紧而不促,一种紧迫感吸引着你,让观众不敢分心,不忍分心,很有兴趣的参与到这个“语言场”里来。

  白岩松在语言运用上的成功,是扎扎实实地一步步走过来的,是在不断的实践、思索和调整的过程中过来的。在《东方之子》早期的采访中,他的语言曾经冗长过,拗口过,让人接受起来比较费劲,语气也过于严厉冷峻,有人称之为“冷面杀手”,因而传播效果更多的是给人一种“这是我的风格”的印象。尽管他不是这样想的,而现在他的语言状态,则是“我有一个看法想说给你听”,以充满真诚交流的愿望及平等沟通的语气,让人觉得,他往镜头前一坐,肯定又是有一个什么看法或想法对我们说,他不会在这3分30秒的时间里随意闲聊,一种沟通的默契已经形成。

u=281562238,3212503882&fm=21&gp=0.jpg

更多人物信息请关注:白岩松专题

主题推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蒙古汉子"白岩松:风格评说
本文地址: http://www.lzdaxue.com/lizhirenwu/39668.html

励志人物

倾一生之力,注一世之情。
听一席之音,赏一瞬之魂。
读经典之篇章,励高远之宏志。
撰经世之子集,留百芳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