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励志大学  风则江文学社  风则散文

FOUND|发现

时间:2015-01-30  来源:文艺风赏  作者:  点击:
 

 

 


 

 

民俗

 

阵头
 


阵头是闽南民俗技艺,是闽南地区及台湾地区民间庙会喜庆不可或缺的民间曲艺之一。

台湾阵头分为文阵和武阵,文阵有车鼓、桃花过渡、牛犁、布马、踩脚跷、大鼓阵、病囝歌、十八摸等,武阵有宋江阵、八家将、狮阵、龙阵、七爷八爷等。


阵头文化是台湾传统民间社会庆祝其神明圣诞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更是在台湾庙宇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每逢迎神祭典或各式民俗节日,那些潜伏于民间各个角落里的阵头,都会纷纷自动或被邀请参加庆典活动,即在神明的指引下,伴随着热闹的鞭炮声,一边展示其精湛的功夫一边又娱人娱神。可以说,如果节庆或祭典缺少阵头,不仅会让整个庆典黯然失色,也会让民众怀疑神威是否大打折扣。于是乎,各庙宇无不使出浑身解数,纷纷邀请各方头阵前来助威,阵头越多,越庞大,其财力越雄厚。


传统艺阵源自百戏,在中华文化艺术历史长河里源远流长,从史前的原始乐舞、商周的散乐、汉代的角抵戏,发展至唐宋,以浩瀚丰富的乐舞、杂技小戏等表演技艺,到了元明清时期的百戏已与戏剧并驾齐驱,同为表演艺术的主流。


明末清初之际,先民渡海到台湾,也将民间艺阵同时传递过去,经历四百年的衍生演变,各种艺阵不只保存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呈现本土的风貌。台湾阵头一般所指为福佬阵头,但有时也或出现原住民或客家阵头。台湾阵头种类丰富,演绎范围很广泛,深入民间各个角落,悉以落地扫形式表演,落地扫无须舞台,就地演出,观众与演者距离近,所唱所演俱为大众心声,充满了乡土的亲和。


流传在台湾的阵头小说,呈现多元化的面貌,既透射着传统的光华,也表现出乡土的风俗,在昔日台湾娱乐设施还是缺乏的农村,提供了娱乐与教化,可谓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


美浓

 


 

美浓因开垦之时经常烟雾弥漫,故原名“弥浓”,以浓厚的客家文化闻名。地形上为山区平原地形,是荖浓溪出山口所在,全区水文系统丰富,有荖浓溪与其支流美浓溪贯穿全境。家家户户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烟楼,被形容为南台湾最美的农村小镇。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右堆统领林丰山、林桂山兄弟率领各氏族四十余人,来到美浓开垦,并在灵山脚下建立“开基伯公坛”,成为客家人开发美浓的始祖。美浓的好山好水,传承孕育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延续到现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美浓镇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家人,其食、衣、住、音乐,无一不显现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适应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智慧。如今,美浓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闻名全台,也因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为台湾客家文化重区而享誉中外。


 

美浓反水库运动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制造业迅速崛起,造成南部供水紧张,政府便计划在美浓兴建水库,藉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廉价用水。水库选址在美浓的双溪山谷,初夏花开时节,山间林木会吸引大量蝴蝶在此交配繁衍,形成独一无二的“黄蝶翠谷”奇景。而山谷的土质比较松软,地质状况并不十分适宜承受巨大的水压,水库若成,不但“黄蝶翠谷”将不复存在,美浓人的生活也会笼罩在水灾的隐患之下。为了家园的安宁,美浓人迅速集结成立了一支反水库的行动队伍,他们召开建设水库案听证会、向政府请愿和集体签名抗议,当他们来到台北“立法院”门口准备抗议,面对严阵以待的军警,智慧淳朴的美浓人没有游行没有示威,而是大声唱起了客家山歌,歌声一波传一波,越唱越有力量。不久,“立法院”取消了水库预算。


 

客家原乡文化战胜了资本主义进入的大脚,保全了美浓,美浓人也努力地保全着他们的文化。美浓青山环绕,河水淙淙,200多年前,来自广东嘉应的先民,便在此停下了迁徙的脚步。筚路蓝缕的客家先民,胼手胝足,聚落成乡,开垦了沃野良田,树起了保卫家园的门楼,建造了遥祭祖先的“伙房”。历史沧桑,河畔洗衣的蓝衫村妇已不见踪影,一座座“客家庄”挡不住都市文化的冲击,或是凋敝没落,或是成为新的都市,唯独美浓人,始终坚守着乡愿。


 

早年防御性的围墙甚至没有留下断壁残垣,但镇子的布局依然变化不大,小镇以中正湖为中心,向外延伸出街道和屋子,供奉着“伯公”的庙宇散布在古朴深沉的树荫之下,香火不断。走街串巷,一座座独立的三合院错落在绿树掩映之中,这里的三合院,类似于大陆的客家围屋,雕梁画栋,楷书楹联。院子正门上方写着堂号,熟悉的古中原地名标示出远祖的故乡,两边张贴的对联分别叙述着先人的迁徙经历和祖辈对后世的诫勉。三合院内,正对大门的红瓦建筑,就是客家人的“伙房”,此处“伙”字并非“伙食”,而是取“同伴”之意,“伙房”即一伙人聚族共住的房子,也是家族“敬祖追远”的中心,每逢重要节日,即便是远在异国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全家祭拜祖先。岁月蹉跎,美浓客家人重视血脉的传统没有变。


 

恰似祖籍地的同胞,发源于梅州的先人把崇文重教的传统也带到了美浓,并铭刻在当地人的文化基因中。这里文风鼎盛,近现代以来出了数量众多的博士,位居全台之首,有“博士村”的美誉。而书卷飘香的见证,便是至今仍保留在美浓正中十字街口的敬字亭。客家人耕读传家,对文字极为敬重,称仓颉所造文字为圣迹,清乾隆四十四年,地方士绅梁启旺发起美浓人合建一座敬字亭,亭前设造字先师仓颉的牌位,亭中立焚烧炉以集中处理书纸。至今,美浓人每年都要举行“行圣迹”的活动,把一年来敬字亭边所烧的纸灰送到美浓河边,设坛祭拜“河伯水神”后,让纸灰随水流走,以传达对文字的敬意。


 

实际上,美浓最有味的还包括它的餐饮,它的饭菜。临街的店铺酒肆多以“粄条”命名,“林家粄条”、“美味粄条”,诸如此类。粄条是客家的招牌菜,类似于现在的米粉,烹饪方式有煮、抄、拌,即能配菜,又能当主食。粄条店里卖的不光是粄条,还有客家小炒、酿豆腐、炒大肠、腌菜萝卜干等颇具中原风味的客家菜。迁台逾260年,相较于梅州,这里的菜式几无更迭。饭后,可让老板呈上一碗客家擂茶,生津止渴,健脾养胃。擂茶是在客家先民大迁徙中形成的饮食文化,主要原料为茶叶、芝麻、花生、白米等轻巧、保存容易、食用方便的食材,“擂”即为研磨之意,用木棍将陶钵中的食材研磨出油,形似泥巴状后,热水冲泡即可饮用。美美的饱餐一顿,再品上一品浓郁的擂茶,美而浓的客家味就齐了。


 

美浓对传统的坚守,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融入新的元素,让文化焕发活力。这里的客家山歌,便被美浓人赋予了新的生命。反水库运动让美浓的客家山歌名噪一时,也触动了一批有文化有乡情的美浓青年人。他们从外地返乡,结成乐团,把家乡的烟楼改造成创作室,用农业衰颓、社会解体、环境恶化等现实做素材,配上传统的客家乐器和音韵,再用新式的唱腔演唱。这样的创新,竟然颇有市场,被唱片公司制成CD发售,让日渐式微的客家山歌在强势文化的包围下赢得一席之地。


 

如今,波斯菊已成为美浓的名片,在镇公所的倡导和推动下,乡民在原本冬季轮休的耕地上大片大片种植波斯菊,来年二三月,菊花盛开。花田从镇公所到中正湖,绵延数公里,五彩缤纷,一望无际,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如织的游人和车辆甚至会阻塞小镇的公路。有了游客就有了经济的发展,有了经济发展,文化的传承便是有水之源。于是,美浓建起了“原乡缘纸伞文化村”。油纸伞原本是客家人传递爱情之物,“油纸”谐音“有子”,繁体字的“傘”则意味着人丁兴旺,无论是其暗含的意义还是制造工艺,都凝结了客家人的智慧。文化村将油纸伞、蓝衫、陶瓷、竹制家具等传统客家人的生活器具收罗其中,揭示它们的文化内涵,现场展示制作流程,引人驻足观看,购买。面对工业化的冲击,美浓人把生活用品升格为手工艺品,发掘出它们观赏和艺术收藏的功用,蜚声岛内。


 

文化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结合的形态,这样的结合,只有是动态的,才可以稳固和发展。美浓的客家文化便如同那盛开的波斯菊,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并不断地在形式和内涵上自我丰富,成为客家人流淌的血脉。

 

 

QQ图片20150131190032.jpg

欢迎关注风则江微信平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本文标题: FOUND|发现
本文地址: /fengzesanwen/43914.html